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任务、军地人才培养双向交流使用和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要把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征兵任务逐渐向高校倾斜,高校大学生成为重点征集对象,高校成为兵员重要的储备地。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参军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士兵逐渐成为了军队征兵兵员的主体。然而,随着两年服役期满,大学生士兵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获得考学提干、选晋士官的机会,留在部队继续发展,而大部分人员将重新回到校园继续完成学业,随之而来的是从军营回到学校后的一系列发展问题。积极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尽快度过适应期,不仅有助于退役复学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舆论氛围,激发更多大学生的参军热情。
本研究将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政策制度、环境适应、课程学业、就业发展、人际关系及心理融入等因素,设计专家问卷,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深入挖掘影响因素产生的内因,旨在为更多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返校后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进而全面提升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省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影响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因素。本研究选取了甘肃省 5 所高职院校的 100 名退役复学大学生代表和 8 名征兵工作专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政策制度、环境融入、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就业前景和心理融入共计六大一级影响因素,以及 22 个二级影响因素。每所高职院校发放问卷 20 份,有针对性地选择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共计发放 100 份,回收 100 份,有效问卷 100 份,回收率 100%,有效率 100%。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 98 人(98%),女生 2 人(2%);大一学生44 人(44%),大二学生 41 人(41%),大三学生 15 人(15%);20 岁学生 12 人(12%),21 岁学生 16 人(16%),22 岁学生 19 人(19%),23 岁学生 29 人(29%),24 岁学生 15 人(15%),25 岁学生 9 人(9%)。
二、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一)心理融入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从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融入因素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退役复学大学生中有 71% 的学生认为返校后受到重视,有29% 的学生认为返校后不受重视;64% 的学生对返校后角色的转变很适应,36% 的学生对返校后角色的转变不适应;78% 的学生在返校后心理融入较好,心里没有产生过孤独的感觉,22% 的学生在返校后心里产生过孤独的感觉。
(二)环境融入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从退役复学大学生环境融入因素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能够适应军营到校园的生活环境的有 52% 的学生,48% 的学生认为在适应军营到校园的生活环境的转变中存在一定的困难;89%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认为在返校后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仅有 11% 的学生认为在返校后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三)人际交往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人际交往因素主要包含与新同学的相处、与老师的相处、与父母的相处、与异性的相处四方面的二级因素,从调研中可以看出:92%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认为和新同学相处得非常融洽,8% 的认为相处得不是很好;73%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和老师交流或请教问题,27% 的则不经常和老师交流;63%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经常和父母交流在学校遇到的问题,37% 的则不愿意或不经常和父母交流;75%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认为跟异性相处时会很融洽,25% 的则认为相处有困难,不是很融洽。
(四)课程学业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78%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在返校后会给自己制定学业规划,仅有 22% 的学生没有制定学业规划,他们认为参军入伍对返校后的学习有积极影响,正是因为部队锻炼培养了他们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促使他们克服学业上的一切困难;返校以后,62%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跟得上必修课的学习,38% 的学生则在必修课学习上存在困难,主要是在大学英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几个科目上跟不上学习,其中大学英语占比最高达97.37%,专业课占比相对较低达 73.68%。
(五)就业前景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服役期满后返回到校园,仍然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军营生活和校园生活有着很大不同,大部分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在服役期间专注于军营的学习和生活,很大程度地遗忘了之前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待重新返回校园后,学习专业性很强的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从就业前景因素调查数据可以看出:62% 的退役复学大学生有毕业后报考公务员的意愿,82% 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53% 的学生想继续深造进行专升本。
(六)政策制度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通过专家访谈,具体调研了甘肃省有关大学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退役后优惠政策,以及甘肃省高职院校的有关大学生参军入伍优惠政策和退役复学系列政策制度。从调研得到的数据分析来看,政策制度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发展及素质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政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参军意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也同样存在个别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完善,即高职院校对退役复学大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应设立科学合理的平台,发挥他们的优势,并加强专业课程辅导、心理指导和就业指导,以弥补他们的不足。
三、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发展及素质提升的对策
(一)贯彻国家政策,健全学校制度高职院校需要在政策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在制定政策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各项制度,一方面要全面参考国家对退役军人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全面评价退役复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给予其在学籍学历方面深造的照顾,鼓励其投入到相应的学习过程中。针对一些退役大学生,应进行身份上的精准确认,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以便在复学期间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筛选出要帮助解决困难的学生,并建立相应的档案进行精准帮扶。
(二)加强心理疏导,促使思想转变。心态转变是一个过渡阶段,也许这个阶段比较短,但有些时候可能非常久,甚至完全适应不过来,为此我们应当尽量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完成这个心理过渡期,针对他们心理方面的适应问题,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普及教育和团体辅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进而指导退役复学大学生重新快速认识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并且对他们容易出现的焦虑和困惑进行指导和解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
(三)教育帮扶协同,提升学业成绩。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好帮扶协同工作。学校要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搭建一些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如进行小组互帮互助学习或一对一学业咨询,帮助他们探索学习方法。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退伍复学大学生讲述自己退伍复学时的经验和方法,及时与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等班干部一起进行不定期的学习讨论,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完成学业。
(四)提供展示平台,促进人际交往。学校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并将爱国教育、军事教育及国防教育等融合到这些文体活动当中。另外,还可以成立一些军事爱好的社团,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其他同学提高军事理论基础和国防意识,而且可以让退役复学大学生时刻保持着军人独特的国防情怀及优秀的军人品质。要让他们帮助学校开展新生军事训练,对其他同学进行国防意识和军事教育的讲解和宣传。这样不但可以发展他们的自身优势,也可以让他们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在校园生活当中尽快提高适应力,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五)做好职业规划,展望美好未来。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制定完善的退役复学大学生就业安置政策;从当地省委、省政府层面来说,应开设退役复学大学生专项招聘计划,实施适当的加分政策,提供切实的就业帮助;从学校层面来说,应给予从多角度地进行落实开展精准的帮扶,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帮助和指导,开展退役复学大学生专项校园招聘会,及时为退役复学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从企业方面来说,应积极与学校建立合作平台,以便退役复学大学生迅速进行职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势,并逐渐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四、结语
在新时代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全面发展当中,我们要齐心协力,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参军入伍和退役士兵政策,不断健全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二是要精准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促使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转变。三是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与帮扶协同机制,切实提升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退役复学大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四是积极提供退役复学大学生优势展示平台,充分发挥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五是扎实做好退役复学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退役复学大学生展望美好未来,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