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布日期:2025-01-03 15:24

一、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位:“赛教+双创”与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相协同
       学生是职业院校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院校应基于学生本位原则,在设计“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过程中,瞄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开拓进取、破局求变、坚韧不拔和攻坚克难的“双创”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职业院校和“赛教”活动举办方应尽力避免“双创”赛事出现“教师操盘”,防止“双创”赛事逐渐由学生赛事转变为教师竞赛。同时,职业院校应积极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双创”竞赛过程中自主攻克各种难关,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和调整,提升自主“双创”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攻关能力的“双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参与“双创”赛事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摒弃“唯获奖论”,凸显“参与价值”,在“双创”赛事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支胸有志、眼有光、身有技、心有爱、脚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以教师为主导:“赛教+双创”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相衔接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支撑我国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职业院校应以教师为主导,围绕“双创”赛事参赛要求,推动“双创”赛事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相衔接,设计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职业院校教师应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借助“双创”赛事资源,着力提高自身“双创”理论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在“赛教+双创”融合教学过程中,以“双创”项目为载体,学习“双创”竞赛核心知识点,在提升自身“双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双创”核心素养提高,从而达到“以赛促教,教学相长”。
(三)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赛教+双创”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相融合
       创新创业是一堂上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的思政课,铸就着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重大使命,同时也将获得更大的平台和机会施展才能。职业院校应以各类“双创”大赛为抓手,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社会实践,瞄准国家战略、民众急需的领域开展市场调研,在“赛教+双创”的实践中推动学生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自我道德体系,培养创业者“双创”报国的价值理念,把“双创”的青春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地上,使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
(四)以社会为核心:“赛教+双创”与社会创新创业活动相联动
       “双创”赛事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的竞赛性教育活动,相比一般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实践性。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设计应以社会为核心,强化“双创”赛事与社会“双创”活动的联动。职业院校应以“双创”赛事作为院校与社会衔接的纽带,鼓励学生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变革前沿选择“双创”项目,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节能减排、弱势帮扶、文化传承等社会痛点难点上动脑筋,通过“以赛促践、寓践于赛”,促进学生主动服务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贡献力量。
(五)以国际视野为格局:“赛教+双创”与国际交流合作相通鉴
       在构建“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一方面主动引入国外顶尖高校先进“双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诸如“‘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际顶级“双创”赛事与世界优秀选手同台竞技,同时支持鼓励师生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实践中,职业院校可探索在“双创”教育中引入诸如“斯坦福创新教育体系”和“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等国际先进“双创”理念,用“他山之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认知创新工具和培养创业基本能力;借助学校的国际项目,推动“双创”大赛的项目成果在合作国家应用,助力中国技术走出国门,为解决全球科技产业中的共同问题提供职教方案。二、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框架论支撑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支撑,以增强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双创”素养为核心旨归,并根据“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构建。
(一)课前:教学活动准备阶段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第一阶段为课前教学活动准备阶段,这是增强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双创”素养的基础。此阶段应以深化学生对“双创”竞赛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双创”工作的兴趣为核心内容,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赛教+双创”的融合过程,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双创”素养。 深化理解层面,教师应从“双创”竞赛的规则解读入手,围绕标志性“双创”竞赛的商业模式、目标客户、价值主张等方面进行剖析,加强学生对于“双创”竞赛的内涵理解。同时,职业院校应基于学科特色,着力推进“双创”学科竞赛和课程建设,形成“一院一赛”“一院一课”发展格局,深化学生对“双创”竞赛的外延理解。激发兴趣层面,职业院校应重点围绕“双创”学科竞赛,持续丰富专创融合的形式与内容。例如,在全国“蔡司杯”机械行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大赛的模拟创业实践赛道项目设计过程中,赛项规则要求每支参赛队伍不同人员担任创业企业不同岗位角色,共同经营企业,并在相互竞争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对抗与合作,以获得正向的反馈和激励,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参与“双创”实践的兴趣。由此,职业院校可基于各自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双创”竞赛赛制规程,不断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教”的目的。
(二)课中:教学活动实施阶段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建设第二阶段为课中教学活动实施阶段。此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推动“双创”竞赛与教学深度结合的过程。在教学活动实施阶段,职业院校应融会贯通“双创”竞赛优势与职业教育教学,整合职业院校与“双创”竞赛优质资源,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推进“赛学结合、赛教合一”。 一方面,以增强学生“双创”竞赛参赛能力为依托,优化课程教学。职业院校应贯彻落实《意见》,对“双创”课程进行优化,为“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建设奠定理论教学基础。职业院校教师应将学科重点与“双创”竞赛相结合,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围绕竞赛项目设置科目作业。并且,教师应将专业重点教学内容融入“双创”竞赛训练课程,在提升学生“双创”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此外,教师应根据“双创”竞赛项目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项目为驱动,实现“双创”竞赛与教学课程衔接,积极开展学科“双创”公开课和专业“双创”沙龙等第二课堂教学,推进“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建设。 另一方面,以增强学生“双创”实践能力为导向,丰富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应通过将“双创”竞赛融入“双创”实践课程,丰富“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内涵。在教学活动实施阶段,职业院校应以增强学生“双创”实践能力为导向,通过给予参赛学生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学生在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双创”赛事中,深度体验一个参赛项目从产生创意,到动手创造,再到落地创业的全过程,锻炼撰写专利、制作产品原型、申报知识产权、组建团队、注册企业、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等“双创”核心技能,促使学生将“双创”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助力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建设。
(三)课后:教学活动评价阶段
       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建设第三阶段为课后教学活动评价阶段。此阶段注重“双创”竞赛与教学融合成果的转化与升华,有助于更好发挥“双创”竞赛教育的导向价值。基于此,职业院校应围绕“双创”竞赛的赛制设计,对“双创”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以提升“双创”竞赛与教学融合水平。 就“双创”实践成果评价而言,职业院校应改革传统的知识评价方式,通过评估学生“双创”实践产出量、实践成果汇报质量以及实践成果展示效果,以项目完成水平衡量“双创”实践能力,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估“双创”实践课程教学水平。就“双创”过程监督评价而言,职业院校通过对学生在双创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跃度、创新性、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提升“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过程监控水平。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参照此政策,职业院校可试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分银行、项目置换等方式优化毕业实践考核标准,通过评价“双创”日志、阶段性“双创”成果等方式代替传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检查,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差异化过程监督评价办法,加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适应性。
三、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赛教+双创”资源共享平台
       资源是建设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基础,是职业院校开展“双创”活动的前提。职业院校应秉承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理念,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资源优势,构建共享平台,为开展“双创”活动提供生态支持,夯实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根基。
       一是建立“赛教+双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职业院校、政府和企业应以共建市域产教融合体为契机,以“双创”大赛为抓手,发挥政府的政策资源优势、企业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围绕职业院校学生应用型“双创”的特点,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在线下打造“共享创客工坊”“共享工匠实验室”“共享科研成果展示中心”,在线上建立“共享科研数据库”“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申报平台”等虚实一体的共享场域,联合建立“赛教+双创”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项目来源和科技资源支持。
       二是打造“赛教+双创”实训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借助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技术进行实践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打破传统实训教学环节“三高三难”限制,提升实训资源利用率,实现实训设备、实训场地的云端共享,为提高学生“双创”实践技能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根据“双创”竞赛的竞技特点,将实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按需融入“双创”各教学环节,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要求匹配相应的实训内容,推动“双创”实训资源的分层分类开放共享,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育人环境支持。
       三是构建“赛教+双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职业院校应深度挖掘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资源配置和能力提升中的潜力作用,以培养具备创新引导、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双创”导师为目标,建立“赛教+双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分享创新引导的有益经验,互通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推介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为院校开展“双创”活动、培养“双创”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支持。在“赛教+双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应从供给侧出发,有效挖掘本校导师、外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在内的优质教师资源,保障教师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质量,进而形成优质教师资源合力,为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建立多层次“赛教+双创”实践综合场域
       《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双创”实践场域是职业院校开展“双创”实践活动的重要机制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双创”素养。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职业院校应围绕“双创”教育教学实践场域和“双创”竞赛实践场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赛教+双创”实践综合场域,全面提升学生“双创”素养。
       一方面,构建“双创”教育教学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创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具有“产学研创”一体化功能的多层次“双创”教育教学实践场域。一是建设专项训练场域。职业院校应基于专业教育内容,联合企业构建涵盖“双创”思维训练、“双创”设计训练、“双创”实操能力训练等功能的“双创”专项训练场域,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专业化“双创”训练课程,提升学生“双创”专业素养。二是打造创客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应联合企业,以创客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学生创意、创作和创造产品,建立包含技术创新、原型制作和产品设计等功能创客实践场域,增强学生“双创”动手能力,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构建实践成果应用场域。职业院校应依托大学生产业孵化器和校内外双创实践基地,打造具有创新成果转化、“双创”项目孵化、新创企业运营等功能的实践成果应用场域,增强学生“双创”转化能力。
       另一方面,打造“双创”竞赛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和赛事举办方应基于“双创”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打造“校内+校外”两位一体“双创”竞赛实践场域。一是构建校内“双创”竞赛实践体系。职业院校应立足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科学进行校内“双创”竞赛顶层设计,优化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引导,营造文化氛围,结合“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型“双创”赛事,以点带面开展校内学科知识竞赛、创业知识竞赛、科创作品大赛等“双创”竞赛活动集群,建立校内“双创”竞赛实践场域。二是开拓校外“双创”竞赛实践阵地。职业院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积极组织参与、承办协办校外“双创”竞赛活动。在参赛和办赛的过程中,将竞赛组织工作从参赛作品及团队培育,延伸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组织效能提升上,在校企共同办赛的过程中推动赛事成果加速转化,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同时,借力校外企业资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双创”竞赛各环节进行数字化提质增效改造,提升竞赛管理水平,发挥校外“双创”竞赛对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示范作用。
(三)打造全方位“赛教+双创”立体评价机制
       一是强化“赛教+双创”精神评价。“赛教+双创”精神评价主要包含活动参与度和课堂投入度两个层面。在活动参与度方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推动“双创”活动组织智慧化、数据解析多维化、互动反馈及时化,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赛教+双创”活动评价的实时性和趣味性。在课堂投入度方面,从学生在“双创”课程上的主动性、任务完成度以及对团队的贡献度等方面,对学生参与“赛教+双创”的精神面貌展开评价,提升学生参与“赛教+双创”实践的内驱力。
       二是加强“赛教+双创”过程评价。其一,加强“赛教+双创”管理过程评价。职业院校应采用“物云大智”等智慧教育技术,增强对“赛教+双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并公开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提升“赛教+双创”教学模式管理过程评价透明化程度,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其二,增强“赛教+双创”教学过程评价。职业院校可基于教学内容的生成规律,围绕核心专创融合课程开发率、专创实践课程学时数、专创实践课程考核优良率、跨学科专创课程开设率等方面,进行“赛教+双创”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评价,提升教师推进“赛教+双创”改革的能动性。
       三是增强“赛教+双创”效果评价。从结果导向出发,职业院校应基于“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就学生在“赛教+双创”中获得的标志性成果、展现出的科研能力、初创企业发展状况、取得的社会影响,促进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创融合方面的成效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价,具化职业教育“赛教+双创”融合教学模式实施的目标旨归,进而发挥教学模式在学生“双创”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应有作用。(选自《职业技术教育》)